Good Luck To You!

开云体育-北大胜华侨第五次夺CUBAL冠军管子煜总决赛MVP(华强北1562a目前价格)

中国足球 5℃ 0

《我不是潘金莲》,我也不是简单的圆形画幅。

  

  前阵子,冯小刚导演的新作《我不是潘金莲》不仅入围了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,并且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“费比西奖”(俗称“国际影评人奖”)。一方面,我们为中国导演在国际上获奖而欢呼喝彩;另一方面,我们更值得把目光投向这部电影本身。《我不是潘金莲》,被媒体们誉为“冯小刚15年喜剧生涯最好作品”。除了题材、演员、导演、场景等好电影的必备因素外,还有一个成就《我不是潘金莲》的重要特点——圆形画幅。在普遍的矩形画面中,圆形画幅的确稀奇。冯小刚直言:“很多人担心这会冒犯观众的欣赏习惯,但我对冒犯观众特别有兴趣。”但他也解释:选取圆形画面并不是纯粹为了标新立异,而是因为它恰如其分。这篇文章,我想具体的谈一谈这个“不安分的圆形”。

  

  圆形画幅的前世今生

  关于画幅,人们都大概了解,但又无法准确将其描述。画幅的诞生早在电影之前,从近代摄影技术发展伊始,画幅的概念就已被正式提出。到了1895年,电影现世,画幅即被引入。在电影从默片时代变迁到如今的彩色宽银幕过程中,画幅的变化也枚不胜举。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画幅变化主要有三个阶段:1.37:1、1.85:1及2.35:1,其趋势就是:银幕越变越宽。

  

  在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之前,爱迪生就已经研制出了第一卷电影胶片,尺寸是1.33:1,也就是观众熟悉的4:3。随着电影技术的革新,之后的画幅扩充至1.37:1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这是国际电影标准。到上世纪50年代,派拉蒙电影将画幅达到了1.85:1的宽高比,俗称“遮幅宽银幕”。后来,随着人们越来越追求视角的宽阔,福克斯公司制作出了2.35:1的变形宽银幕,即现在IMAX的雏形。电影市场的商业化,让大片感更强的2.35:1占据绝对优势,1.85:1的片子只偶尔会在一些欧洲文艺片里出现。

  虽说宽荧幕占据了主流,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其他画幅的电影出现。有些极具个性的导演,就尝试过其它画幅表现人物形象,比如一贯坚持胶片摄影的侯孝贤导演,他导演的《聂隐娘》的画幅就接近于方形,在电影院看时可以明显感觉到画幅的变化;贾樟柯导演的《山河故人》全片用了三个不同的画幅,展现三个时代的变化;泽维尔多兰的《妈咪》中也大胆启用了方形构图。

北大胜华侨第五次夺CUBAL冠军管子煜总决赛MVP(华强北1562a目前价格)

  

  圆形画幅的呈现,最负盛名的是希区柯克的《后窗》,全片都是圆形构图,利用一个摄影记者偷窥邻居的角度来展现剧情,从这一点上,《我不是潘金莲》明显致敬《后窗》。

  构图的东方美

  在电影中用圆形画幅可能有些别扭,但当我们回溯历史,会发现很多古代山水画都是圆形构图,还有镂空窗户、团扇、屏风等物件也应用了”圆“元素。在文人画兴盛的宋代,由于纨扇扇面的流行,出现了圆形构图的山水画,布画多将人物、花石等实景置于右下方,与山水、天空等景致虚实对比,营造出一种空灵的美感。

  

  在中国传统的审美中,圆形构图的确比方形的线条更柔和。虽然我们都已经习惯了电影院的矩形大屏幕,不能说圆形画幅一定会被观众所喜爱,但至少在构图上,中国的观众会或许比国外影迷接受度更高。在《我不是潘金莲》流出的先导预告片中,圆形的画面不禁令人想起明清话本里的插图,颇具东方神韵。

  方圆之间的人情法则

  电影即浓缩的社会,而画幅作为其元素之一,从方到圆,从圆到方,每一次变化都隐含深意。画幅变化往往代表了某些现象的变化,如《山河故人》的画幅变化也展现了时代更迭;《我不是潘金莲》中,画幅曾两次由圆变方,都用在了李雪莲的两次进京告状,圆形画幅里的江南小镇蹵然变成方形画幅的北京,这也寓意着江南的温柔如水的普遍印象和京城庄严肃穆的普遍感觉。

  

北大胜华侨第五次夺CUBAL冠军管子煜总决赛MVP(华强北1562a目前价格)

  在圆画幅里,我们看到的是人物在现实社会中所发生的真实故事,而在方形画幅中,则交织着各种权力、人情、关系的博弈,犹如中国式关系的生动体现,充满着荒诞的意味。当然,刘震云的小说本就充满着各种荒诞讽刺的,而一次次方圆的转换将这种人物的苦楚体现得更为直观。

  管中窥豹:人的隐秘欲望

  有人说,圆形天生带有偷窥的寓意,就像从望远镜的镜头里,就能一眼窥视到别人的生活,从《后窗》开始,这种圆形画幅似乎就与“偷窥”二字密不可分,弗洛伊德认为“人的好奇心和窥视欲是性本能的一种,只要人还有欲望被深深压抑着,就会挖空心思地想要知道别人隐私,借着别人的隐私宣泄自身的欲望”,电影和电视的出现,满足了公众窥视别人生活的心理,而圆形画幅,由于景别集中于人物本身,弱化了背景,因而给观众一种近距离窥探人物生活的感觉。

  

  以李雪莲这种底层人物的戏剧人生为例,将偷窥论用在《我不是潘金莲》上,有些落入俗套了。诚然电影本就是服务于人,其中就包括各种心理诉求,但更为重要的是隐藏在人背后的社会心态,将观众从人物本身中抽离开来,观众在局外,这种距离感不会让人过多的投入情感,以一种冷静的视角去审视人物的悲欢离合,荒诞讽刺之味让人唏嘘不已。

  圆形画幅在《我不是潘金莲》里的运用,可以说是冯小刚导演的一次出格之举,也可以说是追求突破的必然举动。我们对于冯小刚的印象,许多还停留在贺岁喜剧片的层面上,以《甲方乙方》为代表的三部曲开国内贺岁喜剧片之先河,不过在情怀上比起其他的第五代导演还是略输一筹,而《我不是潘金莲》的喜剧元素与之前的不同,严肃和荒诞并重,至少是有情怀的。目前电影在国内还未上映,之前华语片从未出现过圆画幅,出于好奇心观众或许会走进电影院,票房的成功也有可能催生各种画幅电影,可形式终究是为内容层面服务的,在这个层面上,我们也不必过于关注圆形画幅,毕竟,电影的思想内核比画幅更为重要,不要让口水淹没了真正有价值的内容。

本文为北大新媒体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

北大新媒体

微信号:beidaxinmeiti

微博:@北大新媒体

长按二维码 识别加关注

评论留言

暂时没有留言!

我要留言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